1.5万个家庭告诉你,为什么要让孩子学音乐

艺术教育 2019-09-27 09:29观看:162次来源:睿卡艺术教育
 
根据《2018中国家庭素质教育消费报告》向全国范围的1.5万个家庭所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当下的家长越来越看重孩子的素质教育,有超过80%的家长愿意为孩子选报校外的教育机构进行学习,以此作为教育资源的补充,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多样化选择。
 
 
1
“几岁让孩子开始学音乐?”
 
相信这个问题也同样困扰着无数的父母,年龄太小,担心孩子无法理解教学内容;年龄太大,担心错过学习的最佳时机。
 
数据显示,近七成家长认为孩子在3-6岁就要开始接受艺术教育。同时也有部分家庭在孩子6-12岁的阶段为其选择课外艺术辅导。
 
其实,教育机构都会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性和理解能力,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验,家长完全不必有上述的种种担心。培训机构为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开设了音乐启蒙课程,可以快乐陪伴孩子的整个幼少年阶段。
 
 
 
2
“让孩子学哪一门艺术课?”
 
在”该如何选择课程品类“的问题上,67%的家长都会尊重孩子的意愿,根据其自身的喜好喜欢选择课程品类。
 
音乐课程以50.63%的绝对优势占据了最喜爱课程的首位,而这其间乐器以其简易的上手程度及良好的表现形式成为各位孩子和家长的首选。
 
由于繁多的理论知识以及枯燥的练习过程,使得传统器乐学习让很多孩子都望而却步。但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音乐教育的诞生给器乐学习者带来在“玩”中“学”的良好体验。智能音乐教育以其能够带给学习者更快乐的体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课程内容,在游戏中达成学习目标的特性,成为当今音乐学习的主流。
 
 
 
3
“怎么挑选优质的音乐教育资源?”
 
但由于繁杂的市场环境,很多滥竽充数的机构层出不穷,这让家长很难去进行甄别,进而“师资水平”、“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成为家长们重点考察的内容。毕竟,老师和教学内容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体验。
 
 
其实许多专业的培训机构会定期为老师进行师资培训,通过教育评审委员评定的每一位教师都会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无论是从师资还是课程层面都极大程度地为孩子提供最权威的内容。
 
 
 
4
“上一对一还是一对多?”
 
课程形式方面,一对多的课程体系逐渐开始被家长们接受,学习音乐技巧固然重要,但现在更多父母会逐渐重视课程带给孩子们的社交属性。
 
一对一的课堂环境有时过于紧张,在紧张的环境中孩子的学习效果就会相应地打折扣,而孩子在小班课、集体课堂中,有了与小伙伴沟通互动的环境,让学习氛围不再死气沉沉,也能让孩子对学习更有兴趣。
 
 
 
 
其实,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引导孩子完成以下两件事,就能够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启蒙氛围,既对家长的音乐素养没有过高要求,又不需要过多地花费精力和金钱。
 
 
 
引导孩子进行音准、节奏练习
 
节奏感,就是能准确地掌握韵律,不抢也不慢。节奏感是音乐初学者最需要掌握的关键环节,也是家庭音乐启蒙教育的重中之重。
 
初步阶段,家长们可以给孩子们准备一些如摇铃、三角铁、鼓等节奏类乐器,培养孩子在听到自己喜爱的音乐时便会敲打节奏的习惯。
 
 
 
 
培养孩子的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
 
优秀的音乐教育是要教会孩子用心去感受音乐。
 
日常孩子在家听到音乐时,在引导孩子用手里的节奏乐器跟着节奏进行敲击,在此期间家长无需进行过多的干涉。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不能在学习音乐的初始阶段就扼杀他们对音乐的自我感知和想象,反而要鼓励他们将心中的所感所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配合肢体和手里的乐器表现出来。
 
 
让孩子无论是在学校、培训机构或是在家中,都能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这其中就包含了孩子对于音乐“聆听-感知-想象-表现”的过程:播放适宜孩子年龄段收听的乐曲,让他们时刻处在音乐环境当中;让孩子表达出听到音乐之后的感受;引导他们对音乐进行具象化的联想;让孩子使用手里的乐器,将所联想到的事物或场景表现出来。
 
 
 
写在最后
 
音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的变化,音乐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从孩子兴趣的角度出发,在其成长中对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确实如此,千百年来,音乐以其深刻的蕴含及妙不可言的旋律,汇成了一条永远流淌不息,闪闪发光的音乐长河,使众人为之倾倒和沉醉。
 

Copyright © 2015-2020 河南睿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18030550号-1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您联系(ruikaedu@163.com)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