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老师:对于钢琴启蒙课,这些思维境界你得达到!

钢琴 2019-09-21 15:15观看:64次来源:睿卡艺术教育
写给孩子的话建议你认真阅读,这些内容是教学实录式的教学设计,你可以从中找到你认为合理的做法。与你的对话就是对这些教学设计的思想背景的解释和讨论,涉及到音乐学、钢琴演奏法、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和教学论等多门学科领域。
 
在大学里你或许已经学习过这些课程,通过我们的这些实践,你会对学过的这些内容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后面写给家长话也值得你一读,那样你就可以学会从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换位思考,有利于你把工作做得更好。现在我们就开始吧!
 
音乐是有生命的,希望你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后不要忘记了这点。音乐的生命存活于演奏者人的灵性之中。又有两个小生命通过钢琴开始了音乐学习的征程,音乐的学习是人的生命灵性与钢琴的互动,只要灵性有活力,音乐就是活的。音乐有了活力,人的灵性就获得了发展。音乐老师的核心任务是通过音乐让人的生命力得到绽放,这是永恒不变的原则。如果有一天,你放弃了这个原则,你的事业一定会陷入困境。
 
一、钢琴教学应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这是孔夫子说过的话。原意是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它关注的是受教育者与社会阶层的关系。套用这个词,我想针对的是多年来一直接到的一个来自琴童家长的疑问:我的孩子有没有学音乐的天分?言下之意,没有天分学它干嘛?有问:我的孩子手指条件不算好,能不能学?有问:我的孩子调皮坐不住能不能学?有问:我的孩子学校学习很一般能不能学?
 
我指的“类”就是家长自认为的这些类。其实,家长对这些类所作的判断本身就不一定正确。即使孩子确实属于这些类,我的观点是,钢琴学习是适宜所有人的。达人秀不是还有没有手的演奏者么?我还曾经教过一个拇指有残疾的孩子。钢琴演奏与教育领域的所有学科一样,自有它独特的教育价值,不因学习者的某一个特点就断定其能不能进入学习。
 
家长的所有疑问其实都是来自一个潜台词:钢琴家。似乎只要学习钢琴,钢琴家就是目标。有句话叫“不像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在教育领域毫无意义。杜威说,教育即生长。孩子在钢琴课程的学习中获得了生长,教育就成就了它的价值。
 
所以,不把琴童和钢琴家联系起来,钢琴学习就能回归常态。至于他将来的路会怎样走,那要根据他的兴趣和机缘决定。我们要做的是,在和钢琴做伴的日子里,尽一切可能让孩子快乐地成长,不是“野蛮生长”。这是琴童学习钢琴的本质。
 
二、弄清课程、教材和教学三者的关系。
很多缺乏基本的教育学和课程论素养的教师都分不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对教学是非常有害的,容易导致教学的盲目性。300多年来,为钢琴学生编写的教材可谓汗牛充栋。把这些教材拿来一股脑儿地一本接一本地灌给学生,这是中国大陆钢琴教学界的怪现状。从小汤、拜厄、哈农、车尔尼、巴赫等等。
 
 
问题来了:一是这些教材之间本来就没有什么内在联系,有的跨越很大,有的又重复;二是这些教材孩子是弹了,可是重要的学习课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等于白学。打个饮食的比方,我们吃了很多东西,但没有科学合理地进行配餐,更没有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针对性地配置。结果有些营养是过剩的,有些根本就不吸收,还有些东西根本就是有害的。饮食的配餐就是我们的课程。
 
现在我们手边的《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是一套比较完备的教材,其中渗透着编者很多的设想、思路和建议,教师要不折不扣地吃透其中的精神实质,尤其是整个课程设计的目标体系。但这还远远不够,你需要吃透你的学生这个特殊的个体,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所生成的教学构成了你给这个学生课程的全部。简单地说,课程是目标体系与学生个体互动中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换句话说,教材不是课程。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选用合适的教材,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孩子获得相应的生长,这才是课程。
 
由于钢琴学习有很强的技能性和丰富的创造性,孩子学习起来千差万别。所以启蒙和基础阶段的钢琴教学一般建议采取一对一的个别课模式。——每个孩子的钢琴课程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音乐能力第一位,其次是演奏技能,最后是读谱技能。
 
钢琴是工具,音乐是核心。在钢琴学习的目标体系中,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是核心,其次是演奏技能,最后是读谱技能。很多低水平教学都把读谱当成了钢琴学习全部,稍好一些的教学能教一些基本的演奏技能,但往往教得很机械。读谱技能和演奏技能都是为音乐表现服务的。乐谱是通往音乐的“导航图”,正确读谱,我们能找到通往音乐的捷径,少走弯路,不走错路。演奏技能通往音乐彼岸的“交通工具”,有了全面扎实的演奏功底,我们才能表达出心中最美好最理想的音乐。
 
每一课、每一首作品的教学,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这三个方面。孰轻孰重?这个观念只有深深地根植在你的心里了,教学时才能做到紧扣重点,避免偏离方向,步入迷途。
 
四、演奏技术问题不要教条,要尊重常识。
 
不知道你的钢琴学习经历是怎样的?你的演奏水准怎样?钢琴音乐的三百年发展历程中,有关演奏法的主张多如牛毛,不同的文化、时代、演奏家和教师个人都留下了许多鲜明的印记。最近的几十年来,国际上基本认定以“手臂重量”为动力基础的演奏法体系最为科学。
 
所谓“科学”,即指这种演奏方法获得的音乐最富表现力、最自然、最容易掌握。所以,作为一名钢琴老师,不管你以前的演奏是什么方法,现在则应该好好研究“重量弹奏法”的演奏技术体系,教给学生最好的东西。切忌坚持那些莫名其妙的“教条”,教条的理由可能仅仅因为你以前的老师就是这样教你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判断技术的好坏标准主要还是根据声音好坏和操作起来的难易度,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依笔者的观点,当前中国钢琴教学界最大的教条就是“握球”的手形要求,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谎言。
 
 
尊重常识。手指支撑在琴上最好的力学结构便是“拱形”,手指力的方向朝向琴键所在的下方。“握”力的方向是朝向手心,两者谁正确一目了然,根本不需要讨论。
 
尊重常识。任何动作技能的掌握都要遵循由大肌肉群到小肌肉群的顺序原则。手臂的运动自如不需要钢琴演奏的训练就能做到,开始的学习当然是从手臂的动作开始。在没有经过训练的前提下,手指虽然不缺少灵活性,但要用来演奏还是有很大困难的。开始阶段的学习中,手指的主要任务在于支撑力的锻炼,以后再逐步过渡到通过手指挥动演奏音符。就相当于婴儿阶段的孩子学走路的情形,先能站立了,才是走,最后是跑。不遵循这个规律的教学必将事倍功半。
 
尊重常识。手臂提供演奏的动力来源——“重量”,所以放松是必须的;手指负责把重力传递到琴键,所以“支撑”是必须的;手腕在手臂和手指之间负责连接,自然衔接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要乱动。有的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通过翻动手腕来弹琴,以此替代手臂的起落动作,也是在领着学生走弯路。
 
教学相长。祝你在教学生活中和孩子一起快乐生长!
本文摘自《《钢琴启蒙40周》,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本文编辑时有删节

Copyright © 2015-2020 河南睿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18030550号-1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您联系(ruikaedu@163.com)立即删除。